很棒的一篇文章,
對日本手機的講解非常詳細,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本文引用自知日部屋 - 哈日反日不如知日
手機大國的迷思
究竟是科技服務人類?還是人類成為科技的奴隸?這個命題已被討論近大半個世紀。日本人對此看得很全面及透徹。在「動漫之神」手塚治蟲的作品中,既有肯定科技 可以幫助人類的《鐵臂阿童木》,也有警告人類無法駕禦科技的《大都會》。手機無疑是當今日本科技的代表。那麼它是充滿人文精神的阿童木還是《大都會》中失 控的機械人蒂瑪?
以 下的真人真事有助我們思考上述科技與人性的命題。日本某大學教授發現近年學生在上課時秩序大有改善,他們似乎都很專心聽課,昔日的喧嘩及公然看漫畫及雜誌 的情況不再。教授對此雖然大惑不解,心裏卻暗自高興。不過他高興得太早了。有一天上課時突然停電令他恍然大悟,眼前是一幕令人驚訝不已的奇景,就是課室每 個角落充滿由學生手機螢幕發出的光芒!他的教學水平及學生的態度其實都沒有絲毫改變,只不過是新科技轉變人類的表達方式而已。
日本是全球公認的手機超級大國,在科研及應用上都是站在最前端,它國難望其項背。手機改變了全世界,對現代日本社會及文化亦帶來巨大衝擊。讓我們一起探索日本成為手機大國的歷程,手機如何改變日本社會及日人對手機價值的爭議。
獨走的手機大國
日本人以擅長將歐美科技加以改良,然後行銷全球而聞名。手機的原理及技術最初是由美國貝爾研究所(Bell Labs) 在1947年開發。1973年美國的摩托羅拉(Motorola) 研發全球第一部手機。跟很多歐美科技一樣,手機在日人手上發揚光大。1979年日本NTT(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2000年改稱NTT DoCoMo)將美國的手機技術應用於汽車通訊。汽車用手機先在東京都試用,成為全球首個商業用手機網路,也正式宣佈全球1G(first-generation或第一代)流動通訊年代的開始。翌年大阪府亦加入,然後普及全國。汽車用手機的應用比美國足足早了四年。1983年摩托羅拉出推出首部現代意義的可隨身攜帶的個人用手機DynaTAC 8000x(港台俗稱「大哥大」)。NTT亦分別在1985年及1987年推出個人用手機TZ-802A及TZ-802B。第一代手機十分笨重,像個大水壺。因其價格不菲,所以成為一種身份象徵。
日本自1990年代開始以發展手機為全國科研重點,獲得重大突破。NTT在1989年開發全球首個2G的「個人手持式電話系統」(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或PHS),抗衡當時全球流行的「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或GSM)。因為日商採用獨特的PHS系統,成功保護了本國市場。可是PHS手機與外國手機無法連軌。PHS充份反映日本科技的封閉性。
NTT在1991年行推出當時全球最輕最薄的小型手機Mova系列。NTT在1992年開發2G手機的著名系統i-mode,將手機變成多媒體娛樂平台。i-mode可以隨時上網,發送電郵,打機、聽歌及看電視。甚至連購物、網上理財、電子付款、解讀QR 條碼、步數計、警鐘、下載筆記、交功課及作身份証明都可以。i-mode與當時其它國家普遍使用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不同,彼此不能互通,再次顯示日本科技的封閉性。
2001年NTT DoCoMo開發全球最初的3G手機,推出Foma系列。它全面提升手機性能,可以高速上網、上下載檔案及玩網上遊戲,而且還可用作國際漫遊。2007年NTT DoCoMo成功測試比3G更快的4G手機,因3G市場仍未飽和,所以4G未仍用於商業運作。
手機從昔日的身份象徵變成今天的生活必須品。除嬰兒及幼童外,幾乎所有日氷人都是手機用戶,不少人擁有多於一部手機作工作用、家庭用及社交用等不同用途。根據2010年7月的統計,日本人共擁有一億一千四百萬部手機,幾乎與總人口一億二千六百萬看齊。平均差不多一人一部手機的普及率十分驚人。人們很難想像沒有手機如何過日子。以東京為例,乘車、購物,甚至作身份証明時,手機均可大派用場。NTT DoCoMo與索尼(SONY)及東日本旅客鐵路(JR East)合作,將索尼晶片放進NTT DoCoMo的手機後,可作儲值智慧卡SUICA 來使用。它不但用於JR,連私鐵、地鐵及巴士也通行無阻,也可以用它在過萬的商店及食肆消費。
手機不是成人專用的東西。生產商推出以兒童及老人為對象的手機。NTT DoCoMo的SA800i便是給小學生用的。最初家長及學校對小學生使用手機都有保留,但近年已日漸接受。一些家長擔心校園及街頭暴力,認為孩子有了手機便可即時通知家長。兒童專用手機保留最基本機能。上網機能有限,附加過濾程式,不能進入成人網站。它還有衛星定位(GPS)功能,家上可知兒童的位置,即使手機無電時仍能正常運作。現今三成以上小學生擁有手機。NTT DoCoMo、Tu-Ka及au等都有專供老人使用的手機,一切以方便老人打電話為目的,按鍵、文字及聲音特大。NTT DoCoMo的Raku Raku Simple是其中表表者,它內附計步器、血壓計及衛星定位,而且還有聲音換文字的電郵系統,讓老人也可寄出電郵給兒孫,促進跨世代互動。
NTT在1991年行推出當時全球最輕最薄的小型手機Mova系列。NTT在1992年開發2G手機的著名系統i-mode,將手機變成多媒體娛樂平台。i-mode可以隨時上網,發送電郵,打機、聽歌及看電視。甚至連購物、網上理財、電子付款、解讀QR 條碼、步數計、警鐘、下載筆記、交功課及作身份証明都可以。i-mode與當時其它國家普遍使用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不同,彼此不能互通,再次顯示日本科技的封閉性。
2001年NTT DoCoMo開發全球最初的3G手機,推出Foma系列。它全面提升手機性能,可以高速上網、上下載檔案及玩網上遊戲,而且還可用作國際漫遊。2007年NTT DoCoMo成功測試比3G更快的4G手機,因3G市場仍未飽和,所以4G未仍用於商業運作。
手機從昔日的身份象徵變成今天的生活必須品。除嬰兒及幼童外,幾乎所有日氷人都是手機用戶,不少人擁有多於一部手機作工作用、家庭用及社交用等不同用途。根據2010年7月的統計,日本人共擁有一億一千四百萬部手機,幾乎與總人口一億二千六百萬看齊。平均差不多一人一部手機的普及率十分驚人。人們很難想像沒有手機如何過日子。以東京為例,乘車、購物,甚至作身份証明時,手機均可大派用場。NTT DoCoMo與索尼(SONY)及東日本旅客鐵路(JR East)合作,將索尼晶片放進NTT DoCoMo的手機後,可作儲值智慧卡SUICA 來使用。它不但用於JR,連私鐵、地鐵及巴士也通行無阻,也可以用它在過萬的商店及食肆消費。
手機不是成人專用的東西。生產商推出以兒童及老人為對象的手機。NTT DoCoMo的SA800i便是給小學生用的。最初家長及學校對小學生使用手機都有保留,但近年已日漸接受。一些家長擔心校園及街頭暴力,認為孩子有了手機便可即時通知家長。兒童專用手機保留最基本機能。上網機能有限,附加過濾程式,不能進入成人網站。它還有衛星定位(GPS)功能,家上可知兒童的位置,即使手機無電時仍能正常運作。現今三成以上小學生擁有手機。NTT DoCoMo、Tu-Ka及au等都有專供老人使用的手機,一切以方便老人打電話為目的,按鍵、文字及聲音特大。NTT DoCoMo的Raku Raku Simple是其中表表者,它內附計步器、血壓計及衛星定位,而且還有聲音換文字的電郵系統,讓老人也可寄出電郵給兒孫,促進跨世代互動。
日 本手機技術雖然領導全球,但生產商只重視國內市場,不少系統只可用於日本,與海外手機缺乏互通性。這種「技術鎖國」是日本手機全球化的障礙。外國人無法分 享日本手機的優秀技術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功能。在全球的手機發展而言,日本可以比喻為只在私人花園獨走,而不在田徑場參賽的選手。
手機的黑洞效應
手機自1990年代以來在日本迅速普及,其技術一日千里,附加功能不斷增加,它是集電話、電腦、電視、遊戲機、相機、MP3、電子貨幣及身份證明於一身的東西。手機甚至成為不少電子產品及媒體的代替品。
手機自1990年代以來在日本迅速普及,其技術一日千里,附加功能不斷增加,它是集電話、電腦、電視、遊戲機、相機、MP3、電子貨幣及身份證明於一身的東西。手機甚至成為不少電子產品及媒體的代替品。
手機的普及使家用固定電話數目不斷下降。在日本家用固定電話用戶除了要付通話費外,還要購買使用權(約七萬日元) 才 可使用,因此每次搬家都要賤賣自己的使用權及高價購入新的使用權,可謂既麻煩及不划算。不少獨居人士發覺手機已足夠,於是放棄使用家用固定電話。日本手機 有一個有趣的規定,就是打出才要徵費,收聽是免費的。一些精打細算的人便取消家用固定電話,買最平的通話計畫,儘量多接少打。此外,公眾電話也急速減少。 以前日本大城市通街都是公眾電話亭,店舖也多設公眾電話以增加收入。現在因為人人都擁有手機,公眾電話的使用每況愈下,NTT設置的公眾電話數目由1985年最高峰的90萬,跌至2009年的28萬。現在要找公眾電話也有一定困難,對於海外旅客來說造成不便。
除家用電話及公眾電話外,電腦及郵政服務也受影響。手機改變了人際的互動方式。對很多日人來說,手機最重要的功能不是電話,而是電郵。用手機發送電郵十分平宜(寄出一次2000字的電郵只花一円而已)及方便。即便沒有個人電腦,也可透過手機使用電郵及上網服務。自2005年起日本使用手機上網的人首度超越電腦。這是全球獨有現象,反映手機像黑洞般吞噬其他東西。日人的普遍想法是,你可以沒有電腦,但不能沒有手機。日本在發達國家中個人電腦的普及率一直偏低,手機應是主因。郵政服務是另一重災區,日本郵件的數量自1996年開始不斷下降,其中以個人郵件最為明顯。現在日本人已習慣用電話及電郵等直接快捷的方法聯繫,甚少執筆寫信,青年一代甚至連年賀狀也嫌麻煩,改用手機發電郵問候便算。
手機吞噬其他電子產品及媒體,但各界商家不會坐以待斃,遊戲商、出版商、電腦軟件商、甚至電視台、影音界及玩具商均想在這過兆日元的龐大手機市場分一杯羹,紛紛推出手機對應的商品及服務。例如透過手機看漫畫已經十分普遍,為出版商帶來可觀收入。手機用戶每月只須付三、四百円的基本月費,然後以平均40円一部的價錢,便可合法下載新舊作品。遊戲商更是瞄準手機平台的潛力,推出大量收費相宜的手機遊戲,其中不少是家用機或 PC 經典遊戲的手機版,吸引不少本來沒有打機的經驗的女性。遊戲商亦推出以年青女性為對象的遊戲,好像測試「腦年齡」的益智遊戲「脳トレ」(動腦筋)系列便大受歡迎。
「携帯世代」誕生
「携帯世代」誕生
一些日本作家及學者稱時下年青人為「携帯世代」(携帯是手機的日語) ,以別於三十歲以上的PC世代。當今年青人的社交生活及私人空間都與手機息息相關。沒有手機,便沒有朋友。交換手機號碼是人際關係的開始。換言之,若對方不願給你手機號碼,代表他拒絕與你有任何私人交往。「手機社交圈」是個「貴多不貴精」的社區,是一種「即食」的社交文化。對「携帯世代」而言,若你的手機沒有不斷收到電郵,就表示你是人際關係的失敗者。不斷在手機發放及接收電郵成為日本年青人生活重要部分。人們在電車、地鐵及巴士上忙於用手機發放電郵已成當今日本社會的有趣城市景觀。
年青人的私人空間也離不開手機,用手機閱讀漫畫、上網、打機、聽音樂及觀看電視節目已屬家常便飯、甚至用作寫作,鬧鐘、衛星導航、衛星定位、體溫、酒精含量測試及登記科目、出席點名及交功課等用途。各類娛樂及服務,你能想像的,手機都能提供。若發生火災或地震要逃命,只能拿一件東西的話,那手機必然是首選。
手機衍生的創意
手機衍生新的潮流與文化。有了這麼方便的平台,年青人盡情發揮創意與想像力,建立屬於自己的手機文字、文學與藝術。
手機文字的出現大約在2000年前後。當時以東京的中學及高中女生開始,在手機電郵上使用一些可愛的文字符號,例如「、ナょ ぅ ナょ ら」(さようなら,日文「再見」之意)及「顏文字」(如 (^_^;) 來代表流汗)。這種手機文字被稱為「Gal文字」(ギャル文字)或「電子變體少女文字」。對於一般日人而言,這種文字好像火星文般難明。有趣的是日人已開發出將標準日文與「Gal文字」互換的軟件,讓任何人都可以懂得寫及看「Gal文字」。
携帶小說是一種透過手機下載的短篇小說,文字簡短,分段特多,不時加入「顏文字」及「Gal文字」,內容多與少女的生活相關,適合當今不愛看太多及太深文字的年青人,特別受女子高中及中學生愛戴。用手機看携帶小說已成不少年青人的生活習慣。携帶小說大多可以免費下載,人氣的携帶小說最後會結集成書。一些作品銷量過百萬,甚至被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這種風氣以2000年由「携帶小說之祖」Yoshi所創作的《Deep Love》為開端,十年間日本湧現一班携帶小說作家。各大出版社紛紛成立携帶小說文庫,角川還經營携帶小說的收費網站。
女子高中及中學生喜歡將手機個人化,除選用具個人風格的桌布、鈴聲、手機套及手機繩外,還喜歡給手機加上小珠、金片及貼紙等裝飾,將它變成水晶指甲或珠寶般奪目耀眼。這種DIY的手機文化叫Deco(デコ,decoration的和式簡稱) 。此風最初在2007年由澀谷少女開始,現在已吹遍整個日本,連小學生及男性也跟風。
手機與社會問題
手機不是社會問題的誘因,而是眾生相的放大鏡,少女賣淫、校園欺凌、商業欺詐及缺乏公德心等問題一直存在,手機這個新媒介將它們展示出來。 少女用手機跟成年男性安排「援助交際」始於1990年代。1999年i-mode開始出現援交的匿名揭示版及「出會系」(交友)網站,替援交大開方便之門。跟未成年(18歲) 以下性交在日本是非法的,援交少女很多是高中女生,所以不但是道德問題,而且屬於違法行為。2008年政府立法規定18歲以下的手機必須加入過濾有害網站的程式,但此措施對打擊援交可謂毫無效果。
手機的網上欺凌在日本十分普遍,其中以學校的情況最為嚴重。被欺凌者的手機不斷收到誹謗、中傷、恐嚇或勒索的短訊,精神因此大受影響,可以造成「登校拒否」(拒絕上學) ,甚至變成隱蔽青年及自殺等嚴重後果。根據一個在關西地區做的調查,一成的高中生曾受網上欺凌。
携帶小說是一種透過手機下載的短篇小說,文字簡短,分段特多,不時加入「顏文字」及「Gal文字」,內容多與少女的生活相關,適合當今不愛看太多及太深文字的年青人,特別受女子高中及中學生愛戴。用手機看携帶小說已成不少年青人的生活習慣。携帶小說大多可以免費下載,人氣的携帶小說最後會結集成書。一些作品銷量過百萬,甚至被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這種風氣以2000年由「携帶小說之祖」Yoshi所創作的《Deep Love》為開端,十年間日本湧現一班携帶小說作家。各大出版社紛紛成立携帶小說文庫,角川還經營携帶小說的收費網站。
女子高中及中學生喜歡將手機個人化,除選用具個人風格的桌布、鈴聲、手機套及手機繩外,還喜歡給手機加上小珠、金片及貼紙等裝飾,將它變成水晶指甲或珠寶般奪目耀眼。這種DIY的手機文化叫Deco(デコ,decoration的和式簡稱) 。此風最初在2007年由澀谷少女開始,現在已吹遍整個日本,連小學生及男性也跟風。
手機與社會問題
手機不是社會問題的誘因,而是眾生相的放大鏡,少女賣淫、校園欺凌、商業欺詐及缺乏公德心等問題一直存在,手機這個新媒介將它們展示出來。 少女用手機跟成年男性安排「援助交際」始於1990年代。1999年i-mode開始出現援交的匿名揭示版及「出會系」(交友)網站,替援交大開方便之門。跟未成年(18歲) 以下性交在日本是非法的,援交少女很多是高中女生,所以不但是道德問題,而且屬於違法行為。2008年政府立法規定18歲以下的手機必須加入過濾有害網站的程式,但此措施對打擊援交可謂毫無效果。
手機的網上欺凌在日本十分普遍,其中以學校的情況最為嚴重。被欺凌者的手機不斷收到誹謗、中傷、恐嚇或勒索的短訊,精神因此大受影響,可以造成「登校拒否」(拒絕上學) ,甚至變成隱蔽青年及自殺等嚴重後果。根據一個在關西地區做的調查,一成的高中生曾受網上欺凌。
手機作弊十分普及及專業。考試時有人願作犧牲者,裝肚痛去廁所將考試問題用手機上網向2 Channel (日本最大留言版)發佈,在2 Channel 等候的高手們將答案轉送給在考場中「指定用户」的手機。最初這方法一直順利無事,直至有一次有人在翻看2 Channel 留言中發現考題才被揭發出來。自此日本規定若發現考生用手機作弊,便馬上被逐離場,而且作弊者該年度所有考試結果均作廢。部份大學在考場進行電波干擾及禁止携帶手機入場。
年青人缺乏手機禮儀隨處可見,其中最多的犯規行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如飛機、電車、地鐵及巴士等)及一些公眾地方(如圖書館、課室、戲院及醫院等) 使用手機談話。此外,用手機隨處拍照及錄像也引人詬病。近年政府及手機商不斷大力宣傳手機禮儀,反映問題相當嚴重。
手機的過分使用者可能患上「携帶電話依存症」。一些人沒有手機在手便週身不舒服,甚至出現不安及焦慮的情緒。過分使用亦造成每月要付出高額費用,一些人因無法付款而弄至借貸度日、欠債甚至破產,出現所謂「費用暴斃」(パケ死)現象。
因司機使用手機而造成的交通意外近年激增。1999年起規定駕駛時不可使用手機,2004年將罰款定為五萬日元,但列明若用免提耳筒則不算違法。若因使用手機而造成交通意外,罰款可高達55萬或入獄三個月。
手機亦是商業犯罪的重災區,行騙手法千奇百怪。有使用者不小心閱覽一些網站,被要求高額費用。也有騙子使用預先附費手機打欺詐電話認親認戚,騙取老人金錢。大量垃圾電郵及「出會系」的廣告也令手機使用者頭痛。NTT DoCoMo已自動屏蔽一天發送起過二百次的短訊,但情況沒有改善。
手機正反論手機改變日人的生活方式,它反映的社會問題也令人關注。對於手機的利弊及對日本的衝擊,學界與傳媒持兩種迴然不同的態度。
肯定派以手機為新時代技術,是不可抗拒的洪流。若擅於利用,將有助社會及文化的發展。以關西大學岡田朋之為首的五位傳媒學及社會學學者出版《ポケベル・ケータイ主義!》(傳呼機及手機主義)(1997),從學術及個人經驗來說明手機促進社會資訊流通、開拓人際網絡及自由空間,批評保舊人士拒絕新媒體。由東京都市大學岡田大介等三人合著的《ケータイのある風景》(手機的風景)(2006)肯定手機促進人際關係,甚至改善年青人與家人的連繫。從事向手機提供電視及電台節目的市川茂浩強調手機是充滿挑戰及商機的市塲。他在《誰も知らなかったケータイ世代》(無人明白的手機世代)(2007)中提示如何透過手機剌激年青人消費而獲利。
否定派關注手機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潛在危險及精神污染。手機評論家石野純也的《ケータイチルドレン: 子どもたちはなぜ携帯電話に没頭するのか?》(手機兒童:為何兒童沉迷手機?)(2008)是一部向父母解釋為何子女終日玩弄手機為目的的書。書中指出手機對兒童有一定危險性,因此家長必須保護子女,避免他們接觸不良資訊。他讚成兒童使用附有過濾程式的手機,但批評現存設計太嚴,連政治及宗教的資訊也被過濾。千葉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藤川大祐在《ケータイ世界の子どもたち》(手機世界的兒童)(2008)指出手機世界是充滿色情資訊、援助交際、網上欺凌、網上中毒的地方,勸喻家長及老師千萬要保護兒童。
比較中立的言論來自博報堂若者生活研究室的原田曜平。他在《近頃の若者はなぜダメなのか?携帯世代と「新村社会」》(為何最近的年青人如此糟糕?手機世代與新村社會)(2010)描寫手機如何改變年青人的社交及消費模式。原田花了七年時間,訪問一千名年青人。此書標題只是吸引人的推銷手段,其實其分析頗持平,對手機及年青人均無成見。此書旨是幫助屬於PC世 代的成年人了解手機世代的年青人。他指出手機令年青人社交網絡擴大,聯絡十分方便及頻密,但人際關係卻流於表面。在消費模式方面,他認為隨着社交活動的增 加,每次的消費額卻減少,造就「激安」生意。此外,消費訊息的交流令人氣商品更受歡迎,產生人有我有的「同調型」消費。
究竟手機改變日本?還是日本改變手機?手機是歷史洪流?還是洪水猛獸?它是阿童木還是蒂瑪?我沒有答案,也許全部都是。
究竟手機改變日本?還是日本改變手機?手機是歷史洪流?還是洪水猛獸?它是阿童木還是蒂瑪?我沒有答案,也許全部都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